
现代西方饮食以加工食品、红肉、乳制品和糖为主,同时缺乏足够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这种饮食模式会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削弱其多样性,并减少有益代谢物的产生。这种失衡可能进一步增加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如炎症性肠病。
抗生素治疗后,饮食决定肠道菌群恢复能力
在《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中,芝加哥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采用西式饮食的小鼠在接受抗生素治疗后,难以重建健康、多样化的肠道菌群,且更易感染沙门氏菌等病原体。相比之下,食用富含植物纤维(类似地中海饮食)的小鼠能更快恢复健康的肠道菌群,并增强其抗病能力。
“我们惊讶地发现,不同饮食的小鼠在菌群恢复方面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该研究的第一作者、芝加哥大学医学科学家培训项目学生梅根·肯尼迪表示。
抗生素的“森林大火”效应:饮食决定重建成败
抗生素虽能杀灭致病菌,但也会无差别破坏肠道中的有益菌群。芝加哥大学医学教授、该研究的资深作者尤金·B·张(Eugene B. Chang)博士将这一过程比作“森林大火”——菌群恢复需要遵循生态演替规律,而西式饮食无法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导致少数菌种占据主导,阻碍整体生态平衡的恢复。
“健康的肠道菌群像一片森林,破坏后需按特定顺序重建,”张博士解释道,“西式饮食无法在关键阶段提供所需营养,最终导致菌群单一化,无法恢复健康状态。”
饮食比微生物移植更关键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发现,即使进行粪便微生物移植(FMT),西式饮食小鼠的菌群仍无法恢复多样性,且易受病原体感染。而采用植物纤维丰富饮食的小鼠,无论是否接受FMT,均能快速重建健康的菌群生态系统。
“即使移植了理想的微生物,若饮食不当,这些菌群也无法定植并恢复多样性。”肯尼迪强调。
临床启示:饮食干预或可辅助治疗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饮食对肠道菌群的关键影响,也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例如,癌症或器官移植患者常因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面临耐药菌感染风险,而调整饮食可能帮助更快恢复菌群平衡,减少并发症。
尽管彻底改变饮食习惯具有挑战性,但肯尼迪建议,在服用抗生素前后增加健康食品摄入,可能有助于肠道恢复。张博士则进一步研究通过定制化营养补充剂优化肠道健康,实现“鱼与熊掌兼得”。
“我越来越相信食物可以成为良药,”张博士表示,“通过精准调控饮食成分,我们或许能定向促进特定菌群的生长和功能。”
这项题为《饮食优于微生物移植,更利于小鼠菌群恢复》的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芝加哥胃肠研究基金会等机构资助,并得到多所科研机构的协作支持。